如父如子_天天微资讯

劳动午报   2023-04-06 22:41:04


(资料图片)

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十七八岁的大伯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。凭着不怕吃苦的实干和无师自通的木工手艺,实现了从山里娃到京城工人的身份转变。从此,大伯与家乡父老聚少离多。在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小字辈儿的记忆里,大伯留给我们的印象很淡,甚至是模糊的。

1997年,19岁的我考上了北京语言大学。我的学校在海淀区五道口附近,而大伯住在圆明园西路附近。地理位置拉近了我和大伯的直线距离,与大伯联系多了,对他的印象逐渐清晰。

我是来自农村的穷苦孩子,大学对我来讲是海绵吸水般长知识的时代,也是胃口大开却囊中羞涩的时期。由于总是节衣缩食,以至于身体瘦弱,一次,我着急忙慌地赶下午讲座课,眼前突然失去光亮,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同学们的影子。校医诊断为营养不良导致,这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子,唯恐自己失明。

年近七旬的大伯得知此事后,第二天就赶到学校看望,让我好生感动。在我最需要帮助和安慰时,是大伯伸出了热情的双手,大伯告诉我,以后每周末都去他家吃饭,增加营养、改善伙食。

自此,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大伯家。我记得周末午餐,大伯大妈摆上一盘盘丰盛的菜肴,晚上,又端来一碟碟热腾腾的饺子,这样的周末让我每周都翘首以盼。如今想起那种感觉,还是会有热流在心中涌动。

周日晚上,我和大伯挥手告别返校时,感到神清气爽,精力充沛。一直到毕业,我再也没有出现因为营养不良而失明的现象。

后来我才知道,大伯大妈平日生活简朴,省吃俭用。为了照顾我,他们才“破例”奢侈。而在我走后,那一桌的剩菜剩饭要让他们吃上好几顿。为了让我周末吃好点,他们平日里还要格外地苦自己。

古人云,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。我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人民警察的岗位。第一次领了工资后,我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爹娘、回报大伯大妈。逢年过节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,轮休时,我尽量挤出时间去大伯家,看望日渐衰老的二老。

耄耋之年的大伯,记忆力惊人,让我暗自佩服他的博闻强记。我们爷儿俩聊着单位的事、老家的情,那种如父如子的情感浓得令人陶醉。

岁月如流水,大伯已去世多年,但他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眼前晃动,闪烁出我在二十多年前周末和大伯大妈共进午餐、和大伯畅快聊天的场景……

又是人间四月天,仅以此篇,献给我那长眠地下的大伯。

□高文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